摘要:不溶性微粒(英文名:Sub-visible Particle/Particulate matter)與可見異物(Visible Particle)相對應,意指不溶于水或有機溶劑,非代謝性的,肉眼所看不見的顆粒物。在一些注射劑應用中,要盡可能避免不溶性微粒。對微粒的微觀大小的測量和分析,一直是應用中的難題。本文試圖從粒徑分析(粒度分布)的技術測量手段入手,對注射劑的粒度評價手段做一些探討。
不溶性微粒(英文名:Sub-visible Particle/Particulate matter)與可見異物(Visible Particle)相對應,意指不溶于水或有機溶劑,非代謝性的,肉眼所看不見的顆粒物。一般指的是粒徑<50μm的微粒。
我們平時生活中常見的概念就是PM2.5 PM10,意指小于等于2.5μm和10μm的懸浮于空氣中的污染物。
圖一:可見異物VS 不可見異物范圍
圖一摘自美國藥典<US1788>章節,其指明了可見異物,不可見異物和重疊“灰色”區的粒徑范圍。
圖二:PSS儀器的檢測范圍和不同顆粒的粒徑大小
外源性:主要包括生產過程中各類包裝容器粘附的各種微粒,如塵埃,玻璃屑,有機物,無機鹽等;還包括生產設備磨損,相互摩擦撞擊造成的脫落微粒等。
內源性:主要包括生產原料以及生產工藝的操作中所產生的不溶性微粒,如在使用注射劑等治療疾病的過程中,治療藥物間以及治療藥物與輸入藥液間的理化變化所產生的不溶性微粒。
含有不溶性微粒的輸液進入人體可直接造成體溫升高,心跳加快,更甚可導致休克。這是由不溶性微粒在身體某部位疊加堆積造成。主要癥狀有:血管阻塞,刺激發炎,肉芽腫,血液凝結等?,F今各國藥典均把注射劑中的不溶性微粒檢查作為必檢項目之一,隨著檢查要求越發嚴格,FDA近期望企業能檢測的下限下探至2μm。
1977年 《中國藥典》規定使用目視燈檢法對注射液的澄明度檢查,此法無法檢測小粒子。
1985年 《中國藥典》規定注射液微粒限度,方法使用的是顯微計數法檢測不可見微粒
1995年-2000年 《中國藥典》在檢查方法上增加了光阻法為第二法
2005年 將原《澄明度檢査細則和判斷標準》修訂為“可見異物檢查法”并將光阻法變成了法
2015年 《中國藥典》2015年版為現行版本,基本與《美國藥典》中注射劑不溶性微粒檢測要求基本一致。
雖然中國藥典和USP及其他藥典的檢測標準基本一致,但是也有一些細微差別。
表一:CP和USP在顆粒濃度規定一覽
國家 | 類別 | 法:光阻法 | 第二法:顯微鏡法 | 分辨率標準 | ||
≥10μm | ≥25μm | ≥10μm | ≥25μm | |||
中國藥典 | 大容量注射劑(≥ 100 mL) | ≤ 25 粒 /mL | ≤ 3 粒 /mL | ≤ 12 粒 /mL | ≤ 2 粒 /mL | 分辨率采用中國標準 |
小容量注射劑 (< 100 mL) | ≤ 6000 粒 / 每容器 | ≤ 600 粒 / 每容器 | ≤ 3000 粒 / 每容器 | ≤ 300 粒 / 每容器 | ||
USP41-NF36 | 大容量注射劑 (> 100 mL) | ≤ 25 粒 /mL | ≤ 3 粒 /mL | ≤ 12 粒 /mL | ≤ 2 粒 /mL | 分辨率與ISO標準一致
|
小容量注射劑 (≤ 100 mL) | ≤ 6000 粒 / 每容器 | ≤ 600 粒 / 每容器 | ≤ 3000 粒 / 每容器 | ≤ 300 粒 / 每容器 |
<USP1788>作為USP788的補充章節,對于檢測方法和儀器作了具體要求。具體項目為:
1) 體積確認(SAMPLE VOLUME ACCURACY)
2) 流速校準(SAMPLE FOLOW RATE)
3) 校認(CALIBRATION)
4) 分辨率確認(SENSOR RESOLUTION)。
成人的毛細血管內徑僅 4 ~ 7μm,嬰幼兒的毛細血管則更細。只有粒徑小于2μm的微粒才可能通過腎交換被排出體外,直徑超過毛細血管內徑的微粒則無法排出。較大的微粒可造成局部循環障礙,粒徑為2~10 μm 的微粒則可能造成潛伏性的危害。
所以,FDA EXPECTATION如下圖:
AccuSizer 780 A2000作為美國PSS粒度儀AccuSizer系列的明星產品,其512個數據通道和32個自定義通道,不僅滿足了CP2015, USP787,USP788,USP789等現有各國藥典,其多通道的優勢更符合未來發展的趨勢。其21CFR Part11法規軟件符合cGMP要求,含審計追蹤及電子簽名等功能,不僅可以直接給出各國藥典標準報告并且判斷是否符合標準,也可自定義報告模板,適應不同的檢測需求。后加小容量檢測報告,大容量檢測報告。
圖五:PSS軟件出具的不溶性微粒檢測報告
AccuSizer780 A2000系列不溶性微粒檢測儀采用單顆粒光學傳感技術(Single Particle Optical Sizing)實現了對分散體系中的不溶性微粒量化計數。其對于微米級大小的顆粒的粒度表征在度以及性上有劃時代的意義。美國PSS粒度儀公司的SPOS技術更是結合了光阻效應和光散理論,將顆粒計數的下限下探到0.15μm(150nm)。
這不僅迎合了更嚴苛的質量要求,也助力于精密制造對環境雜質的高標要求。
傳統的光散射法如激光衍射法,動態光散射法在粒度表征中僅能統計出粒徑累積分布,也即D10,D50,D90等數值。其優點在于無需校準,易于檢測。但對少數粒子的靈敏性不足,具體表現為檢測不出少數粒子的存在,且其數據來源于數學算法,往往會成為假性數據峰。SPOS技術原理圖:
圖六:PSS的SPOS技術原理及AccuSizer儀器圖
技術優勢:
1. 檢測范圍廣,0.15-5000μm;
2. 512數據通道;
3. 32自定義通道;
4. 超高分辨率;
5. 微量進樣(選配);
6. 自動進樣(選配);
7. 兼容水相和有機相;
8. 模塊化設計,便于產品升級;
9. 傳感器現場校準,不需要返;。
內置ISO,USP等系統標準,且可自定義標準。